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朝鲜战役中发现,不可靠的电子设备影响战役的进行,而且需要大量的维修用度,每年的维修费是设备采购用度的2倍!军方和制造公司及学术界都卷入了可靠性的研究工作。1950年12月美国成立了“电子设备可靠性专门委员会”,到1952年3月便提出了有深远影响的建议:
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了寿命和可靠性的试验工作。1958年日本科学技术同盟成立了“可靠性研究委员会”,举办可靠性练习班。
1958年美国国防部成立“导弹可靠性特设委员会”,研究可靠性治理,起草设计、研制几出产的可靠性治理大纲。次年,美国空军出版《弹道导弹及航天系统的可靠性大纲》、《航宇系统、分系统及设备的可靠性大纲要求》、《电子设备可靠性保证大纲》。期间对飞机电子分系统提出了MTBF最小为300小时的定量指标要求。
1952年8月美国国防部接受上述建议,成立了“电子设备可靠性参谋委员会”。1957年6月,该委员会分布了“军用电子设备的可靠性”讲演,明确了产品的可靠性是可以建立、分配和验证的,成为可靠性工程的构架。讲演研究了最低可接受的可靠性水平、可靠性模型、可靠性分配、效益用度比、可靠性验证几储存运输可靠性等题目。提出要制定可靠性大纲和加强可靠性教育。
从现场可以获得设备和元件失效率数据;可靠的元件是可靠设备的基础;应对设备和元件建立定量的可靠性要求;在批准产品批出产前应进行可靠性试验和评估;建立永久性可靠性委员会。